乌姓的来历简介 乌姓哪里人

乌字和鸟字虽一笔之差,但是却在意义上有很明显的不同,其中,乌姓怎么念?关于乌姓的名人介绍!百家姓的由来历史悠久,远古时期开始姓氏就慢慢的形成了,历经了时间的演变,才慢慢的确定了诸多的姓氏,到底姓氏是怎么演变而来的,来本站百家姓专题一起看看吧!

乌姓的来历简介 乌姓哪里人插图

乌姓怎么念?

乌[乌,读音作wū(ㄨ),亦可读作yā(ㄧㄚ)]

乌姓部分出自姬姓。相传上古时候东方部落有一个首领叫少昊,是黄帝的后代,他的氏族崇拜鸟图腾,他用百鸟名称作为百官的名称,其中有乌鸟氏。乌鸟氏的子孙中有的去掉鸟字,单用一个乌字,称为乌氏,是乌姓的最早起源。春秋时期陇西有乌氏国(今宁夏六盘山东),被秦国所灭,其国人以国名为姓氏,也称为乌氏。北魏时北方有个安定国,是一支少数民族定居的地方,王族姓乌。《宋书 外夷传》记载其时有安定国,为乌氏王。乌姓望族居颍川(今河南省禹州市一带)、汝南(今河南省汝南东南一带)、鄱阳(今江西省鄱阳县一带)。

关于乌姓的名人介绍

乌获

战国时秦国的勇士,据说他能举起千钧之重物,当时的秦武王也是个大力士,因而甚是宠用乌获。

乌氏倮

秦朝人,以畜牧为业,欲以其畜易物,戎王以十偿之。始皇令倮比封君(接受封邑的贵族),与其他大臣一起上朝。

乌枝鸣

春秋齐国大夫,戍守宋国。宋国华氏作乱,昭公二十年(公元前613年),华登奔吴,于次年发吴兵救华氏,枝鸣主张诱敌,与敌短兵相接,以勇取胜。齐君从之,乃胜。

乌重胤

字保君,唐代张掖人。出身行伍,善抚士,待官属有礼,当时名士石洪、温造皆罗致幕下。

乌承玼

字德润,张掖人(今甘肃省境内)。唐玄宗开元年间,与族兄乌承恩皆为平虏先锋,因战功卓著,号称“辕门二龙”。开元二十二年(734年)奚、契丹南侵,玄宗派乌承砒、乌承恩率兵反击,在捺绿山大破入侵者。接着又派信安王伟、幽州长史赵含章继续讨伐。乌承玼对二人说:“入侵的敌军奚和契丹都很厉害,前次他们打了败仗,不是真败,而是诱我们深入。你们应该养精蓄锐,坚守不出,使他们的阴谋不能得逞。”二人根本不相信,率军迫至白城,与敌军相遇,大战一场,终于失利。而承玼、承恩则出其不意,攻击右翼,大获全胜。后曾谋刺叛将史思明未成,乌承恩死,乌承玼投奔大将李光弼。

乌本良

著名的“春风”,浙江钱塘人,自幼好学,穷经博史,精于诗词书法,因家贫,在钱塘教授生徒,培育英才无数。

乌斯道

浙江钱塘人,也是一位名士,他的文章精彩,诗更是寄兴高远,而潇洒出尘,一洗元朝诗繁缛之弊,尤精书法。他为官亦有惠政。《明史·艺文志四》载其文集《春草斋集》,另著有《秋吟稿》。今人辑有《乌斯道集》。[1]

乌浚

字士正,浙江建德人。明永乐二年(1404)甲申科进士,授礼部给事中,卒于官。

乌从善

山东博平人。字汝登,号龙江,先祖胶州人。明嘉靖甲午科举人,二十三年(1544)甲辰科秦鸣雷榜进士,由太常博士历刑科给事中、礼科右、户科左、兵科都给事中,终礼科都给事中。以议治乱之源与议边事,深得明世宗重视,命操团营事,纪律严明。一指挥犯事,贿数千金求恕罪,从善不受其金,依法治罪。严嵩父子窃权,从善上疏劾其奸。嵩展阴谋,激世宗黜从善之职,归时,行囊空空。在乡下,布衣蔬食,出入徒步,以讲学为事。人名其里曰:“孝友庄”,旌其居曰:“清诒堂”。道光十一年《博平县志》有传,并收录其《博陵书院条约》和《重修城隍庙记》两篇文章。

乌竹芳

字筠林,山东博平人。清嘉庆九年(1804)举人,历任福建寿宁、诏安、安溪等县知县,勤于政事,不辞劳瘁,审理狱案,公平决断,民众久冤得伸,备受赞扬。道光五年(1825)六月,署台湾府抚民理番海防捕盗通判(噶玛兰厅)。十年(1830)六月,署粮捕海防(澎湖厅)。后升任知署永春直隶州知州。《全台诗》中收录其在台诗作二十余首。

乌以风

(1901-1989):又名乌以锋,山东堂邑(今属东昌府区)人。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,1929年起师从国学大师马一浮,成为名震江淮的儒学家。历任杭州市政府秘书、安徽宣城、安庆中学校长、安庆师院教授等职。其诗、书、画皆精,著有《中国中古时期儒释道三教关系史》、《性习论》、《李卓吾著述考》、《马一浮学赞》、《天柱山志》、《岳云诗集》等。

乌·满达夫

男,蒙古族,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人,1937年9月出生,中共党员,1962年毕业于蒙古国国立大学。内蒙古大学蒙语系教授、硕士生导师,兼任中国蒙古语文学会理事长、国际蒙古学协会会员、内蒙古名词术语、标准音委员会委员。1962年始在内蒙古大学任教至今,一直从事蒙古语言的教学与研究工作。在近四十年中,讲授过或正在讲授“现代蒙语”、“语言学概论”、“中古蒙语”、“蒙古语言学史概略”、“‘蒙古秘史’研究”、“‘蒙古字韵’考”、“蒙语规范化”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。专著有《蒙古语言的发展与规范》、《蒙古语言研究》、《蒙古译语词典》、《音译注释‘华夷译语’》、《中古蒙语》(全国统编教材、主编,1997);译著有《语言学概论》(汉译蒙,二人合译,1983)。论文有“外国地名蒙文转写法”’.“关于划分我国蒙语方言和确定基础方言、标准音的意见”等约四十多篇。其中有些著作、论文曾多次分别获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、三等奖、中国蒙古语文学会优秀论文、内蒙古大学科技优秀成果二等奖,国家教育部全国大中专院少数民族文字教材二等奖。

为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