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读:寒潮,这一来自大自然的“冷酷力量”,常常不期而至,在短时间内让气温断崖式下跌。它带来的可不仅仅是户外的冰天雪地,更是对人体健康全方位的“挑战”。那么,寒潮是怎么形成的呢?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究。
寒潮是怎么形成的
寒潮的“冷空气发源地”主要是在北极地区和西伯利亚等地。在北极,由于太阳高度角小,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热量少。而且,北冰洋广阔的冰面具有高反射率,会把大量太阳辐射反射回太空,使得地面热量收入极少。同时,地面长波辐射冷却作用强烈,空气不断冷却收缩下沉,在地面形成冷高压。
大气环流在寒潮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。中高纬度地区的西风带是影响冷空气南下的重要因素。正常情况下,西风带呈纬向环流,冷空气被限制在极地和高纬度地区。
当西风带出现大尺度的波动,也就是出现阻塞高压和切断低压等天气系统时,情况就会发生变化。阻塞高压会使西风带分支,冷空气在其东侧向南分流。例如,当乌拉尔山地区出现阻塞高压时,其东侧的冷空气就会沿着西伯利亚高压的前部南下。
随着冷空气的堆积,冷高压会不断加强。冷高压中心气压升高,与周边地区形成较大的气压梯度力。气压梯度力就像一种“推力”,促使冷空气从高压区向低压区快速移动。
而且,在南下过程中,冷空气会不断受到下垫面等因素的影响。比如,当冷空气经过海洋时,会从海洋吸收一定的热量和水汽,这可能会改变冷空气的性质,使其在到达陆地后引发降水等天气过程。同时,冷空气南下速度快,会和前方相对温暖的空气形成明显的交界面,产生锋面天气,带来大风、降温、雨雪等寒潮天气特征。
寒潮对人体的影响
寒冷刺激导致的直接伤害
当人体长时间暴露在寒潮带来的低温环境中,身体表面的温度会急剧下降。在皮肤温度降到一定程度时,组织中的水分会结冰,冰晶的形成会对细胞造成机械性损伤。比如手指、脚趾、耳朵、鼻子等部位,这些部位血液循环相对较差,是最容易发生冻伤的部位。冻伤程度分为不同级别,一度冻伤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和轻度水肿;二度冻伤会出现水疱;三度冻伤则会导致皮肤和皮下组织坏死。
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
寒潮来袭时,人体受到寒冷刺激,体表血管会收缩。这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,目的是减少热量散失,但同时也会使血压升高。因为血管收缩后,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阻力增大,心脏需要更大的力量来推动血液流动,从而导致血压上升。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,这种血压的突然升高可能会引发脑出血、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。而且,血管收缩还会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,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。
对呼吸系统的影响
寒潮天气通常伴随着冷空气的快速流动,会使空气中的污染物扩散加快,但同时也会使人们吸入更冷、更干燥的空气。寒冷干燥的空气会刺激呼吸道黏膜,导致呼吸道黏膜的防御能力下降。这使得人体更容易受到病毒、细菌等病原体的侵袭,从而引发感冒、流感、支气管炎、肺炎等呼吸道疾病。特别是老年人和儿童,他们的呼吸道黏膜相对脆弱,更容易受到寒冷空气的伤害。
对关节和肌肉系统的影响
寒冷天气会使关节周围的血管收缩,减少关节的血液供应。对于患有风湿性关节炎、骨关节炎等关节疾病的人来说,这会导致关节疼痛和僵硬加剧。从肌肉方面来看,在寒冷环境中,肌肉的兴奋性会降低,收缩速度变慢,力量减弱。如果在寒潮天气里长时间处于不活动状态,突然活动时就很容易发生肌肉拉伤等情况。
对神经系统的影响
寒冷刺激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。人体的外周神经对温度变化很敏感,在寒潮天气中,可能会出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的情况。这会导致人体的感觉异常,比如手脚麻木。而且,寒冷还会影响人的情绪,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中可能会使人产生焦虑、抑郁等负面情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