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处暑食俗探秘】随着处暑节气的悄然而至,各地的食俗文化也绽放出独特的光彩。在这一时节,不同地区的人们以各自的方式迎接秋天的到来,其中老福州的传统尤为引人注目——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一碗温热的稀饭,搭配清甜可口的龙眼,寓意着健康与丰收。那么,除了福州,其他地方又有哪些有趣的处暑食俗呢?让我们一同揭开这幅丰富多彩的节气食俗画卷。
处暑节气各地食俗
1.南京吃鸭肉
“处暑送鸭,无病各家”。处暑吃鸭,是民间约定俗成的老传统。因这个时候前接暑热,后接秋凉,饮食上的过渡既要做到清暑,也要适当地进行防寒。
鸭肉有滋润的功效,可以防秋燥,是入秋后“清热润燥”的一剂良方。同时,鸭肉性寒,在尚有暑热的初秋食用,可以祛除暑气,避免上火。
鸭肉味道鲜美,也没有鸡肉那么肥,营养价值也很优秀,且价格也不贵。鸭子的烹饪方法很多,除了最着名的北京烤鸭外,炖、煮、烹、炒都可好吃。北京人会在处暑当天,到外头买上一份处暑百合鸭,作为加餐;南京人,家家户户做好鸭肉后,会给别人送上一些,讨个“处暑送鸭,无病各家”的好意头。
2.苏州吃鸡头米
处暑,正是鸡头米大量上市的好时候。“处暑吃这宝,半年无病扰!”暑去秋来,秋天人容易郁燥。老一辈人喜欢拿鸡头米煨煮糖水来应对秋燥
鸡头米,又称芡实,大江南北的地沼、湖泊都有种植,但以苏州地产的南芡尤为出名。
桂花鸡头米是苏州人最常见的吃法,煮水时加适量冰糖,煮开后倒入洗净的鸡头米煮1分钟。加入适量干桂花,煮开后即可出锅。或是清汆鸡头米,水开后投入鸡头米,用小火煮3分钟左右只加入绵白糖或白糖桂花。水多“米”少,六分汤,四分鸡头米。吃过来是很Q的感觉。
还可以与奶茶、银耳、藕粉相搭。
3.薯类
处暑,是“储薯”、“吃薯”的谐音。在湖南,就有处暑吃薯的习俗。
“处暑长薯”,处暑前吃红薯茎尖,过了处暑,红薯的生长重心开始转到地下。红薯是温和养人的好食材,红薯补中和血、益气生津,可蒸着吃、煮粥、做点心等。
吃红薯的注意事项:1)不要空腹吃。红薯的含糖量非常高,空腹食用会刺激身体大量分泌胃酸,让你有一种“烧心”的感觉。2)吃红薯别忘减主食,红薯含的碳水化合物和能量与等量大米几乎相当。3)单吃红薯缺少蛋白质和脂质,最好搭配蔬菜、水果及蛋白质食物一起吃,才不会营养失衡。
4.白丸子
老福州在处暑这一天,也有特定的饮食,那就是吃白丸子。
白丸子其实就是糯米丸,做法很简单,将糯米粉搓成一小粒一小粒,煮汤,加点糖,味道清甜,既可补充碳水化合物,又可以解夏天的口腻。白丸子,和汤圆的普遍寓意一致,福州人也对它寄予了“阖家团圆”的期盼。
糯米味甘性温,能够补养人体正气,起到御寒、滋补的作用。秋季适当吃点糯米类食物,对身体会有很好的补益作用。糯米加红豆熬粥、香蕉糯米饼、糯米白丸子,都是美味又健康的食物。
5.莲藕
俗话说,荷莲一身宝,秋藕最补人。莲藕生吃能清热润肺,熟食则有养胃健脾的作用。处暑节气天气干燥,吃藕可以养阴清热、润燥止渴、清心安神。
莲藕的做法有很多,清炒莲藕、糖醋莲藕、莲藕排骨汤、藕盒等都是不错的节气美食。
6.梨
秋老虎肆虐的日子里,天气干燥,嗓子也容易干痒。梨营养丰富,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纤维素吃梨子非常有利于润肺。
除了生食外,也会有人用冰糖、银耳或是川贝和梨一起蒸食。
7.石榴
处暑节气是吃石榴的季节。石榴生津止渴,石榴中维生素C和维生素E含量都很高,还含有花青素和红石榴多酚两大抗氧化成分。
石榴可以直接食用,也可以榨汁饮用。不过石榴中果酸含量很高,会对牙齿和肠胃造成伤害,因此不能多吃,尤其是老人和小孩。
8.福州吃龙眼配稀饭
处暑过后有“补秋”的说法。龙眼偏温性,补气血,有滋补养气的作用。在这个节气食用对人体是非常有益的。
老福州的生活习俗是在处暑时吃龙眼配稀饭,剥一碗龙眼,混着稀饭一起吃,因为夏天的时候天气比较热,人体消耗了很多的热量,吃龙眼能补充热量。
处暑后,“吃酸不吃辣”。酸味有着“润肺收敛”的作用,这个时节吃点酸味食物比较好,如山楂、柚子。而且,现在这个时节尽量不吃或少吃辛辣类的食品,像辣椒、花椒、桂皮、生姜、葱等,特别是生姜,当佐料去腥可以,但尽量不要直接吃。
处暑后,吃果不吃瓜。民间有句俗语叫作“秋瓜坏肚”,吃多了容易损伤脾胃。
处暑后,不宜再多喝凉茶,饮食中尽量要避免寒凉食物。
处暑后,吃热不吃凉,尽量不吃冰凉的食物。
处暑节气生活小贴士
节令到了处暑,气温进入了显著变化阶段,逐日下降,已不再暑气逼人。节令的这种变化,自然也在农事上有所反映。古人留下的大量具有实用价值的谚语,如“一场秋雨一场凉”,“立秋三场雨,麻布扇子高搁起,”“立秋处暑天气凉”、“处暑热不来”等,就是对“处暑”时节气候变化的直接描述。但总的来看,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,早晚凉,昼夜温差大,降水少,空气湿度低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,咽干唇焦的燥症。因而,衣服不要加的太多,忌捂,但也不能过凉。所以,此时节要注意防燥,饮食起居均要调剂周到。
处暑过后,气温逐渐下降,日夜温差逐渐增大,但白天气温仍较高。此时饮食调养方面宜益肾养肝,润肺养胃。饮食上宜多吃咸味食物如荸荠、沙葛、粉葛等,也可多吃新鲜果蔬,以及银耳、百合、莲子、蜂蜜、糯米、芝麻、豆类、奶类等清润食品以防秋燥。有些人在处暑过后往往胃口大开,但此时仍不宜多吃肉类等高蛋白食品,可选用适合健脾胃的食物如薏米、莲子、扁豆、冬瓜等。
可吃温补食物。脸无痘、面不红者若有吃辣味的习惯,可适当吃些辣椒、胡椒之类食物;有饮酒习惯者可适量少喝点酒,其中白酒、黄酒一定要加温;主食以吃精白面补气为好;喜欢吃红枣、桂圆者,早晨可吃几颗;喜欢吃酸味者,可适量吃些酸味食品,酸味主收敛。这段时间尽量不吃萝卜(胡萝卜除外)。萝卜主下气,此时人的中气不足,吃萝卜易伤中气。
老鸭味甘性凉,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,做法也五花八门,有白切鸭、柠檬鸭、子姜鸭、烤鸭、荷叶鸭、核桃鸭等。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,一般处暑这天,北京人都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等。
精神调养宜收敛神气,以利于气机通畅,气血和调。此外,应早睡早起,舒缓形体。避免中午在室外暴晒,以防暑气伤人。不要贪凉,注意根据气温适时添减衣服,老话讲的“春捂秋冻”,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,以利于收敛阳气。因为热往外走之时,必有寒交换进去,不宜急于增加衣服。但处暑过后,早出晚归者要注意添加衣服,以保护阳气。特别是夜间外出,要多穿衣服,避免受凉。运动调养仍需选择运动量较小的活动,避免大量出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