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乘佛教是什么意思_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区别

小乘佛教也叫做“小乘教”,“小乘教法”,略称“小乘”(Hinayana ,音读“希那衍那”),是对三乘佛法中“声闻乘”和“缘觉乘”的统称。里面的“乘”是梵文yana(音读“衍那”)的意译,指运载工具,比喻佛法济渡众生,像舟,车能载人由此达彼一样。

小乘佛教主要特点是强调修持克己,自度度人,建立自己即是佛的信仰观念。在修行上重视涅槃与解脱,主张通过个人努力达到解脱。其基本教义为“四谛”、“八正道”、“十二因缘”等。

小乘佛教是什么意思_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区别插图

在一些国家和地区,如斯里兰卡、泰国、缅甸、老挝和柬埔寨等地,流传着系统的上座部佛教,这些都是小乘佛教的体现。在这些国家,尽管被称为“小乘”,但他们并不接受“小乘”这个称呼,而是坚持自己是“上座部佛教”。

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区别

小乘佛教更注重个人的解脱,而大乘佛教则更注重普度众生和社会的和谐。

1.流传地区:小乘佛教起源于印度,主要流行于印度、泰国北部和中部地区。而大乘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,不仅在中国大陆,还影响了韩国、日本、越南等地。

2.宗旨:小乘佛教的目的是为了自渡,追求个人的解脱,其目标是成为阿罗汉,即达到个人解脱的境地。而大乘佛教则强调普度众生和利益他人的观念,目标是成为菩萨,即通过修行和奉献来利益众生。

3.教义:小乘佛教的主张相对简单,以四圣谛和八正道为基础,强调个人的修行和解脱。大乘佛教的教义更为复杂,主要以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和《法华经》为基础,强调菩萨道,即通过发心利益众生,追求智慧和慈悲的境界。

4.修行方法:小乘佛教的修行方法主要包括持戒、修禅定和智慧,强调戒律的遵守和内心的净化。大乘佛教的修行方法除了持戒、修禅定、智慧之外,还包括布施等,强调利他行为的重要性,追求智慧和慈悲,通过修持六度、发展菩提心和普度众生来实践菩萨道。

5.目标和依止对象:小乘佛教的目标是个人的解脱,倾向于依止自己的实修来获得解脱。大乘佛教的目标是成为菩萨,强调对觉悟导师(上师)和佛法三宝的依止。

为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