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七不出门,八不归家”承载的文化意义,在今天也依旧有着强大的生命力,令人遗憾的是,更多人认识这句话却是以迷信的方式。但深究这些俗语的背后,更能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。
解释一:
老一辈人常讲:“七不出门,八不归家”,不少人以为这说的是:初七不出门,初八不回家,所以这句话也叫“逢七不出门,逢八不归家”。更有人连十七、十八、二十七、二十八都算了进去。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封建迷信,是害人的糟粕,要予以摈弃。
解释二:
但有一种说法是,“七不出门,八不归家”其实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教育之言,“七不出门”说的是出门前,有七件事没办好不要出门,也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开门七件事:“柴、米、油、盐、酱、醋、茶”。
而“八不归家”则指的是出门后,有八件事没做好不要回家,也就是“孝、悌、忠、信、礼、义、廉、耻”,这是古人的八条做人基本道德准则,违犯了任何一条,都是对不起祖宗,都无脸面对家人。